近从国家社科规划办网站获悉,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06CZW003)日前顺利结项,鉴定等级为“优秀”,结项编号为20120814。国家社科基金对结项成果要求严格,结项成果优秀率非常低。该项目成果以“优秀”等级结项,体现了李凤亮教授及其团队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科研实力。
结项成果简介:
当代海外华人学者中,有一批专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李欧梵、张错、刘绍铭、王德威、周蕾、奚密、史书美、张英进、张旭东、刘禾、王斑、唐小兵、刘康、鲁晓鹏、徐贲、王瑾、刘剑梅、赵毅衡、郑树森、黄子平、许子东、陈建华、孟悦等。他们大多在中国大陆或港台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以北美居多)继续攻读学位并在境外学术机构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构成20世纪后半叶的学术“西游记”、“东渡记”,其思想既立足中国本土文化,又深受当代西方批评理论影响,从而成为西方与中国批评理论之间的一个“交叉地带”。海外学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中国文学研究的封闭单一视角,将跨文化、跨学科、跨语际的研究观念投射到国内,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多重边界”、“多重彼岸”、“多重比较”;其直接参与及影响所及,在某种意义上已改变了文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格局,且目前已从某种边缘状态向大陆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地带滑动。
正在这一背景下,李凤亮教授主持的项目展开对海外华人批评家群体的研究。课题最终成果《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海外视野——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48万字)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现状形态、学术重点,并基此建构“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的理论专著。成果涉及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海外汉学、20世纪中国文学、华侨华人研究等多个领域。结项书稿除导论、结语外,共分七章。“导论”全面回顾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在国内的译介和传播情况,提出研究的内容、问题和方法;第一章讨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整体观”;第二章探讨“晚清文学”观念的崛起与研究格局的扩张;第三章分析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爱玲)学”;第四章对海外华人学者解读“革命叙事”的策略进行“再解读”;第五章透视现代性视野中的海外“上海研究”;第六章阐释海外“华语电影”研究的跨文化批评模式;第七章通过李欧梵、刘禾、赵毅衡三个典型个案分析海外华人批评家的“互文意识”;“结语”总结全文,归纳结论,提出建构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的可能路径。成果集中考察了全球化时代的“学术流散”倾向,探讨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力”关系,揭示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性”的复杂面貌。
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已出版相关著作《彼岸的现代性——美国华人批评家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小说评论》、《文艺争鸣》、《天涯》、《花城》、《电影艺术》、《艺术评论》、《暨南学报》、《中山大学学报》、《福建论坛》、《中外论坛》(美)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学术访谈20余篇,收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篇。其中《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一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中华读书报》记者2011年曾用近一个版面发表与课题负责人李凤亮教授的长篇学术访谈《重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地图》。
社会科学部
2012年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