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由我校主办、深圳大学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创新型城市:战略与路径高峰论坛”在我校国际会议厅D厅举行。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规划处调研员何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相关领域专家,与我校校长李清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深圳分中心主任陈国良,副校长李凤亮,以及我校中国政治研究所、传播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近40位专家学者共同出席本次论坛。
李清泉致辞。他说,“创新型城市:战略与路径高峰论坛”作为我校30周年校庆的活动之一,是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所确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是与国家第一批、第一个试点的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发展需求的相适应,也是深圳大学在新阶段发展和建设中探索自身的协同创新理念的需要。李清泉表示,深圳大学结合自身多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而建立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治理研究中心,以智慧城市与科技创新、法治城市与制度建设、创意城市与文化创新为三个主要方向,开展相关工作,为我国在探索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新思路、理论和方法提供支持。希望通过此次论坛的讨论和交流,加强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以找寻新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创新型城市作出更多贡献。
何健在会上致辞,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肯定了我校率先成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治理研究中心,围绕城市的发展模式、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向政府提供了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发挥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制度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深圳分中心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为题,就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的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典型应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建议等问题展开讨论。
文化部文化司司长于平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多年间的历史变迁与所取得的成就,以“以人为本”的视域,作了题为《新文化时代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题讲演。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在《创新是城市治理的内在要求》论题中,指出智慧城市的融入,应该解决四个问题:信仰、思想、艺术、文化产业;并要更注重将制度转化成新的文化精神,建立一个自治的社会。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从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切入,以《大力推动车联网技术发展,用科技手段治理交通拥堵》为题,谈智慧交通,利用安装车载终端,做采集点和感知系统等手段,将车联网避免交通拥堵。
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的题目是《创新型城市:深圳的实践与探索》,他回顾深圳特区在科技资源先天不足的条件下建成了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创新绿洲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傅才武以《区域趋同环境下如何构建城市文化特色发展战略优势?——以“后特区时代”的深圳为例》为题,抛出“深圳的文化创新战略到底在哪里突破?”的论题,提出以文化创新模式为最低目标、理论创新模式为最高目标的建议。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于长江的《从自发到自觉:城市创新力的释放、汇聚和引导》,提出了创新是释放、导向、汇聚的问题,指出要鼓励能够促进思想碰撞的跨学科、跨阶层、跨人群的交流,完善有利于自由、平衡、理性、真诚交流的制度,促进良性创新的形成。
我校副校长李凤亮,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所所长黄卫平,传播学院院长、深大传媒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吴予敏,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艾志刚,计算机语软件学院明仲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从不同的角度谈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分别作了题为《从“文化创新”到“创新文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个视角》、《创新是深圳这座“特区”城市的本质特征》、《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营机制的创新实践》、《创新型城市规划设计的挑战与策略》以及《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的主题演讲。
(宣传部)